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

[jùn]

[jùn]

部首:部首笔画: 2画总笔画: 9画

繁体部首:部首笔画: 7画 总笔画: 14画

康熙字典笔画: ( 郡:14; )

  • 五笔编码:VTKB
  • 仓颉编码:SRNL
  • 四角号码:17627
  • UniCode:U+90E1
  • 规范汉字编码:4376
  • 基本解释


    jùn
    古代行政区域,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,从秦代起比县大:郡县。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。

    笔画数:9;
    部首:阝;
    笔顺编号:511325152


  • 民俗参考

    汉字五行:木 吉凶寓意:吉 是否为常用字:是
    姓名学:姓,多用男性

  • 索引参考

    [ 古文字诂林 ]:06册,第22部,邑部,3
    [ 故训彙纂 ]:2328|2406.1
    [ 说文解字 ]:编号3986,第06卷下,邑部第3字
    [ 康熙字典 ]:页1272第07

  • 详细解释


    jùn
    【名】
    (形声。从邑,君声。从“邑”,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。本义:古代的行政区域)
    同本义〖perfecture〗
    郡,周制,天子地方千里,分为百县,县有四郡,故春秋传曰,上大夫受县,下大夫受郡是也。至秦初置三十六郡,以监其县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朱骏声曰:汉又增四十六郡,二十一国,凡郡国一百有三,古者县大郡小,秦以后郡大县小。
    及郡下。——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    谪守巴陵郡。——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    从郡城就童子试归。——清·周容《芋老人传》
    自郡城走数十里。
    又如:郡属(郡守的属员);郡廨(郡府);郡朝(郡署的厅事。亦指郡守);郡章(郡太守的印玺);郡倅(郡佐。郡守的副职)
    英国和爱尔兰的领土区划分之一,构成为行政、司法和政治目的而设立的主要单位,包括以前盎格鲁撒克逊的郡和其它从未成为郡的地区〖county〗

    郡地
    jùndì
    〖shireground〗由郡长官管辖的乡区
    郡税
    jùnshuì
    〖countyrate〗由郡确定并由郡的官员征收的税
    郡县
    jùnxiàn
    〖provinceandcountyinancienttimes〗古代两级行政单位,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
    给贡职如郡县。——《战国策·燕策》
    郡县苦秦吏。——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    定东南郡县。——清·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
    郡县制
    jùnxiànzhì
    〖thesystemofprefecturesandcounties〗一种地方管理制度,形成于春秋时代和秦朝
  • 字形结构

    [ 首尾分解查字 ]:君阝(juner)  [ 汉字部件构造 ]:尹口阝
    [ 笔顺编号 ]:511325152
    [ 笔顺读写 ]:折横横撇竖折横折竖

  • 汉语字典解释

    [①][jùn]

    [《廣韻》渠運切,去問,羣。]

    (1)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。周制县大郡小,战国时逐渐变为郡大于县。秦灭六国,正式建立郡县制,以郡统县。汉因之。隋唐后,州郡互称,至明而郡废。

    (2)谓置郡邑。

    (3)太平天囯行政区域“府”的代称。

    (4)指郡署。

    (5)屡屡。

  • 康熙字典解释

    【酉集下】【邑字部】 郡; 康熙笔画:14; 页码:页1272第07(点击查看原图)
    【唐韻】渠運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具運切,
  • 音韵参考

    [ 广 韵 ]:渠運切,去23問,jùn,臻合三去文群
    [ 平水韵 ]:去声十三问
    [ 粤 语 ]:gwan6
    [ 闽南语 ]:kun7

  • 说文解字详解
    【卷六】【邑部】 编号:3986
      郡,[渠運切 ],周制:天子地方千里,分爲百縣,縣有四郡。故《春秋傳》曰“上大夫受郡”是也。至秦初置三十六郡,以監其縣。从邑君聲。


  • 字源演变
    小篆楷体
版权所有©学霸图书馆   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-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