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

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

宋朝是一个学术思想转变的时代。这种学术思想就是理学。

理学勃兴及其背景

理学的背景,最重要的有三端:其(一)南北朝、隋唐之世,佛教盛行,道教也有相当的改进。道佛二教固然各有其哲理,然都太偏于出世。到宋朝,这两种思想和儒家的思想,就有互相融合,而发生一种新哲学的倾向。其(二)从唐朝以来,士风极坏。到五代之际,尤其气节扫地,如冯道在唐、晋、汉、周之世,历事十君,不唯不以为耻,反自称为长乐老,做了一篇文字,历叙所得的官爵恩宠,以为荣耀。如此,何以立国?安得不有严整的伦理观念,以挽回风气?其(三)历代读儒书的,大都墨守前人的成说,在理论上既不彻底,且不免互相矛盾。要振兴儒学,实在有融会贯通,创立一个体系的必要。合此三端,理学便勃然而兴了。

理学之派别及其变迁

周敦颐,湖南道州[1]人,住在江西庐山莲花峰下。他故乡地方有一条水,流入潇水,名为濂溪。莲花峰下,也有一条水。他为纪念故乡起见,就以濂溪名之。学者因称为濂溪先生。他从道家得到了一张《太极图》,便做了一篇《太极图说》,把阴阳、五行算做万物的本原。其意是把宇宙间的物质,分为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五种,而以其变化归诸阴阳两力。这本是中国的古说。他说五行的性质各有所偏。人是这五种物质构成的,所以其性质也有所偏,而要注意于矫正。矫正的工夫,在于主静。他还做了一部《通书》,也是发挥这个道理的。学者推为宋学的开山。周子之学,传之于洛阳二程子。大程子颢性质宽和,主张明白得道理以后,以“诚敬”存之。小程子颐则性质严正,又提出“涵养须用敬,进学在致知”的具体方法。所谓敬,就是一天到晚持守定了,不要放松的意思。致知的工夫,在于格物。“格物致知”这四个字,出在《大学》上,解释很多。照小程子的解释,则是对于一事一物都要用心推求,不可漫然应付。[2]他这一种方法,是为朱子所采取的。讲理学的人推为正宗。朱子名熹,家世是婺源人,他却住在福建。他的学问最博,对于宋朝人各种学说都能够批评研究,加以折中。所以讲理学的人,推他为集大成。北宋时还有张子,名载,是陕西鄘县横渠镇人。他所著的书,名为《正蒙》,认为天地万物,根本上只是一种原质所成。这种原质,张子名之为气。气的往来屈伸,就是阴阳。生死、消长诸现象,莫非一气的变化。人的性质所以有好恶,也是由于气的本有迎拒。如此,便把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,合而为一了。他又根据于此,说宇宙万物本是一体,主张把仁爱的量,扩张到无限。他所做的《西铭》,发挥此意最透。周程张朱之学,后人称为濂洛关闽,而称这五个人为宋五子。南渡之后,还有金溪陆九渊。他的修学方法,与朱子不同。朱子是小程一派,主张即事物而求其理的。陆子说如此未免支离,主张先发人本心之明,然后“细细理会去”。他的学说和朱子各明一理,俨如双峰的并峙。此外在北宋时,还有一位邵康节先生,名雍。他是主张观察物理的。他说:我们所以不能明白宇宙的真相,实由对于凡事都把感情掺杂进去之故。所以主张“以物观物”。他以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,都有一定的法则。所以喜欢研究数理。这也是哲学中的一派。后世迷信的人,把他认作一个偶像,却全不是他的本意了。宋时理学,派衍于浙东的,颇喜讲究礼、乐、兵、刑。南渡以后,吕祖谦最为大师。后来永嘉的陈傅良、叶适,永康的陈亮,其学也都自成一派。但是讲宋学的人,不认为正宗。

朱熹像

宋代之学风

宋时讲学的风气是很盛的。晚唐、五代之际,书院逐渐兴起。宋时更为兴盛,往往有许多学者,聚集从事研究。名人所在之地,求学的人闻风輚集的亦不少。宋朝人的学问,是注重实用的。所以凡事都讲究质实。文学也受其影响。唐时韩柳所提倡的古文,至此盛行。诗则除写景之外,更注意于言情,把许多唐诗里所没有的材料,都加进去了。虽然较诸唐诗,欠缺含蓄,意味不如唐诗的深长,然而诗境确较唐人为恢廓。词学在宋朝,更可称为极盛。史学在宋代,也是特别发达的。中国历代,史书盛行的有两体:一种是纪传表志,一种是编年。编年的史,有好几代偏阙了。到宋时,就有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。继续《春秋》,直到五代为止。袁枢因之而作纪事本末,又为史家创一新体。此外还有郑樵,因纪传表志之体而作《通志》。这是通于历代的正史,所以继续司马迁的《史记》,而矫班固以下断代之失的。虽然因体段太大,不甚精审,然其中的《二十略》,则包罗的门类很广,有许多前此的正史,都没有记载到的。[3]还有马端临,著《文献通考》,继续唐朝杜佑的《通典》,专记典章制度,而门类比他分得更精细,材料也更完备。平民文学在宋时亦极发达。当时有一种说话之业,就是现在所谓说书。说书的人所用的本子,就是现在所谓平话。我们所习见的《水浒传》,其原本就是出于宋朝的《宣和遗事》的。其初不过说书的人用作底本。后来愈做而愈精,就成为平民读物的大宗了。

白鹿洞书院

宋代之农工商业

宋朝的农民是很困苦的。从唐中叶以后,豪强兼并,地权不平均,历五代、两宋之世,始终没有能够改正。加以南渡以后,两浙的腴田,都落入富豪世家之手,收租奇重。末年,贾似道做宰相,因国用窘迫,又把贱价强买做官田,即以私租为官税。在北方,则处异族压迫之下,私田多被强指为官田,拨给女真人。其不能强指为官田的,也要把别的地方来和他互换,以便腾出整块的地方,来给女真人聚族而居。又宋金两朝的役法,都是很苛酷的。处此环境之下,还能够勉强维持,其勤勉和技术的进步,也可想而见了。工业亦颇有相当的进步。譬如宋代的瓷器,是很为有名的。又如北宋末年,汴梁人所着的绸缎,有一种称为一年景的,一件衣服之上四时花鸟等毕具。[4]也可见得其织物的进步。商业更为发达。宋初,四川是行使铁钱的。商人苦于运输不便,就有所谓交子。由富家担任发行,随时兑换。后来富人穷了,兑不出现钱来,于是改由官发,遂成为纸币的起源。又宋朝因为省掉运输的麻烦起见,有所谓“入中钱帛”“入边刍粟”之法。入中钱帛,是令商人到京城里去交纳钱帛;入边刍粟,则是在国家指定的边州,缴纳刍粟。如此,他愿买何种官卖品,国家就给他一种凭据,到出产和囤积的地方去取。其初的官卖品是盐和茶,后来加以海外进口的犀、象、香药。此等卖买,不一定是交纳刍粟的人做,得到凭据之后,转卖给别人,也是可以的。当时京城里,并有专做这一种卖买的机关,谓之交引铺。即此两端,宋朝商业的发达,也就可想而知了。对外则此时盛营海上贸易的,还是大食人。贾胡到中国来的不少。中国人也有出洋营运的。国家在广州、泉州、明州等处设立市舶司,以司管理而收其税。其税入也成为国用的大宗。

活版术之发明

还有活版之术,也是北宋时毕昇发明的。[5]其初以胶泥刻字。到元朝,就有铸锡作字,或刻木马字的。明时,则又有无锡华燧改用铜字。如此,印刷术更形方便,书籍的流传愈广,文化也更进步了。

宋代之风尚

宋朝人的学问,是不但口说,还要讲究实行的。所以宋朝的士大夫,持躬很严正,居家多能笃守礼法;并能留意公益,参酌古礼,定为一种规则,行之于乡。这确是宋学的优点。但是其人议论喜求彻底,因此论事流于迂阔,论人失之苛刻,也是有的。宋朝从开国以后,就迭受辽夏的压迫;南宋时代,又受金人的压迫。所以民族主义颇为发皇。像南宋时代胡安国等的议论,真是光焰万丈。然而只论理不论势,有时事实上亦不可行。此等风气,用之不善,亦会流于好名,酿成党争,甚至给野心家利用了去,也是不可以不知的。

【小结】

(一)理学兴起的背景如何?

(二)宋代理学家最有名的,是哪几个人?

(三)朱子和陆子的修为方法,你喜欢哪一种?

(四)宋朝人做的诗文,为什么都比唐朝人质实?

(五)宋代的地权,较之唐朝,平均呢,还是不平均?

(六)纸币起于何时?是怎样起源的?

(七)宋朝的官卖品,有两种特别法子,试述其略。

(八)宋朝的风气如何?有何种好处?何种坏处?

(九)为什么宋朝的民族主义特别发达?

* * *

【注释】

[1] 现在湖南的道县。

[2] 古物字兼有事字的意思。小程子的所谓格物,是说我们遇事都要推求其理,应付得宜,不但指推求物理说。

[3] 《二十略》中,《六书》《七音》《都邑》《草木》《昆虫》五略,是前此的正史没有记载到的。

[4] 见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。

[5] 毕昇的发明活字,事在宋仁宗庆历年间。庆历是从公元1041到1048年。

上一章 > 目录 < 下一章
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相关文章:
版权所有©学霸图书馆   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-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