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

[ér]

[ér]

部首:部首笔画: 6画总笔画: 9画

康熙字典笔画: ( 耏:9; )

  • 五笔编码:DMJE
  • 仓颉编码:MBHHH
  • 四角号码:12222
  • UniCode:U+800F
  • 规范汉字编码:6864
  • 基本解释


    ér
    古同“而”,胡须:“以麝揉苏,泽耏颜鼻耳。”
    兽多毛。
    古水名,在今中国山东省淄博市西北。
    姓。


    nài
    古代剃去颊须、以示惩处的一种轻刑:“刑有髡、钳、刖、劓,小罪耏。”

    笔画数:9;
    部首:而;
    笔顺编号:132522333


  • 民俗参考

    汉字五行:金 是否为常用字:否
    姓名学:非姓氏

  • 索引参考

    [ 古文字诂林 ]:08册,第38部,而部,2
    [ 故训彙纂 ]:1829|1907.4
    [ 说文解字 ]:编号6044,第09卷下,而部第2字
    [ 康熙字典 ]:页961第25

  • 详细解释


    ér
    【名】
    胡须〖beard〗
    当耏者完为城旦舂。——《刑法志》
    耏罪亡命。——《后汉书·光武纪》。注:“轻刑之名。一岁刑为罚作,二岁刑以上为耏。
  • 字形结构

    [ 首尾分解查字 ]:而彡(ershan)  [ 汉字部件构造 ]:而彡
    [ 笔顺编号 ]:132522333
    [ 笔顺读写 ]:横撇竖折竖竖撇撇撇

  • 汉语字典解释

    [①][ér]

    [《廣韻》如之切,平之,日。]

    (1)胡须。

    (2)指兽类头颈部位向下披的长毛。

    (3)多须貌。

    (4)姓。春秋宋有耏班。见《左传·文公十一年》。

    [②][nài]

    [《廣韻》奴代切,去代,泥。]

    剃除鬓须。古代一种刑罚。

  • 康熙字典解释

    【未集中】【而字部】 耏; 康熙笔画:9; 页码:页961第25(点击查看原图)
    【廣韻】奴代切【集韻】乃代切,
  • 音韵参考

    [ 广 韵 ]:如之切,上平7之,ér,止開三平之日
    [ 平水韵 ]:上平四支
    [ 粤 语 ]:ji4

  • 说文解字详解
    【卷九】【而部】 编号:6044
      耏,[奴代切 ],罪不至髡也。从而从彡。

     或从寸。諸法度字从寸。


  • 字源演变
    小篆楷体
版权所有©学霸图书馆   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-48